打造一個職人共享的創生基地:技工舍

網站全圖-02.jpg

地方書寫 作者 / 李怡志 2021年10月1日

旗津為打狗高雄發展的起點和中心,從早期漁村聚落 、軍港規劃到商港建設,北端的旗後社區因靠近市區,發展為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型態。而往南的烏松、大汕頭和中洲幾個聚落,則由原來一級農漁業轉為二級的造船基地和貨櫃中心,在這之中,公有土地的比例佔全旗津島的近80%,無形中也造就旗津發展和地景現況。

簡稱「技工舍」的「前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」所在地,位於旗津區實踐里北汕尾巷6號,早期地名為「沙子地」,算是旗後與烏松地區的交界處,顧名思義,為靠近內港一帶的泥沙灘地。四周被海軍基地、眷村和「大陳村」包圍,也因此,長期受軍事管制與公有產權配屬的特性,旗津本地人對這裡相對陌生。

若從上個世紀的歷史來看,日治初期調查出版的「臺灣堡圖」記載,此區「沙子地」為一片閩南人墓地,日本政府原欲開發住宅區未果,改由帝國海軍收購,在此建立海軍造船倉庫,並設有軍用港口。而這個決定,也影響了日後此區的土地規劃和發展。

二戰末期,美軍朝高雄港周圍的軍事設施與倉庫投擲大量炸彈,旗津的「沙子地」也無法倖免,遍地彈坑、一片狼藉。彼時,國民政府陷於國共內戰,原先接受南京日遺工廠的一部隊和技工因戰事先行轉進高雄旗津,與後來撤退的海軍,整併為「海軍第四造船廠」,靠著這些來臺的技術工人與國軍就地興築「單身技工宿舍」,外圍則陸續建有浦口、長塗、長風、定海四個眷村,1950年後,沙子地一處漁村聚落的農地,在美援政策下,成為接收近百戶大陳義胞的反共村。 數十年間,外圍眷村已夷為空地,「前海軍第四造船廠單身技工宿舍」則維持將近2000坪完整的規模,諾大的宿舍和退休技工,因兩階段國軍精實政策而逐漸閒置、汰減,2011年左右,僅存二、三位年邁技工受退輔會安置後,逐漸成了流浪貓狗聚集「鬼屋」,直至2015年左右拆除前夕,「技工舍」頹敗、荒廢,埋藏在凌亂的雜草和枯木中。 。 2016年左右,受地方人士保存意願與民意代表協助,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承接管理、營運工作,以「旗津社會開創基地」定位,陸續整理損壞嚴重的房舍和樹林,並連結教育部、文化部計畫、都發局資源,在有限的經費下,與跨大學系所合作,推動文化保存、環境永續和高齡照護等地方議題,直至今日,仍朝復興「技工舍: 技工聚集的場域」努力,致力打造一個多方共享的「創生基地」。

2.png
圖片 1.png

推薦文章